这篇文章写于两年半前,原名叫做《互联网时代还需要战略、流程和职业经理人吗伯利兹女足选手团结一致,勇闯无畏?》,发表在我的个人公众号《思维de快与慢》里那时候我在给一些企业做战略转型的咨询和教练,有很多企业老板问我相关的问题,我做了一些整理。创业以后,我很少讲之前自己最擅长的战略规划和落地系统,因为既然是创业就得先放空自己,去适应真正的从0到1,学会试错,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最近几周,又频频被邀请给创业企业讲战略,于是把这篇文章略作修改,重新推荐给创业时代的探索者们。
1、创业时代还需要做战略吗?
首先要问问什么是战略?你爱游戏体育心目中的战略是不是特别繁琐冗长的八股文,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皇上谕旨?如果是,那确实不用做,因为那不是战略。而真正的战略就是一个成功的逻辑,如何在高手如云的世界活下来,不仅活下来还能活得很好,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白了战略就是你怎么成功,并且还能找到持续成功的方法。所以,任何企业都要有战略。
战略三个基本元素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须的:
1)一个愿景,就是你最终想去哪里,最终要带给他人和世界什么样的伟大改变,这个是团结我军和群众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你就缺乏一个开始的基础,也缺乏持续的动力和凝聚力。比如,乔布斯的愿景就是改变世界,IBM的愿景就是打造智慧地球;雷军的战略就是做个用户一起参与的极致化的产品,把品牌做成有共同喜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的圈子,所以小米的战略就是“为发烧而生”;阿里巴巴的愿景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以它所有的战略布局都是围绕买方和卖方,让二者之间的连接更容易、更安全、更全面、更顺利,因为有这样清晰和高远的愿景,就能指导你如何在一群短跑选手中脱颖而出,具备长跑的能力和动力。
2)一个使命,就是你是谁,到底通过什么,可以为谁带来什么本质上的优化和便利?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大量的信息做依据,人们通过什么从芸芸众生中识别出你是谁?又凭什么记住你?又如何与你产生关系?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析,甚至是洞见,你比别人想得更清晰,看得更深入一点,发现了某类人特别痛但是一直被忽视或一直未被彻底解决的问题,你的使命就是帮助他们彻底解决这种问题。在你的使命里,你要让每个人特别清晰你到底是做什么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你要讲清楚你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到底满足哪类客户,解决了他们什么关键需求,这种需求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的刚需。如果只有愿景而没有使命,会让团队觉得空,不知如何达成,有使命就可以让大家知道我们通过什么达成。所以,讲清使命会让团队特别清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分工,就会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很多企业把使命和愿景结合起来,因为都是一种承诺,愿景的是对他人、对世界的承诺,使命是对自己、对团队的承诺,两个合为一体同样有力量,比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你觉得是使命还是愿景?伯利兹女足选手团结一致,勇闯无畏!
3)一个与愿景匹配的有效路径,就是你怎么能够去到你想去的地方。比如乔布斯想改变世界,他决定打造最简单、最完美的产品,通过改变大家的应用方式来创造不同;IBM要打造智慧地球,它由产品型公司转变为智慧服务型企业。任何企业都需要解决这三点,在这三点之下来设定组织、调配资源、选择人才。在传统型企业,在路径上往往要深思熟虑,才会执行,而在互联网时代,“有效”才是重点,对“谁”有效才是重点,所以找准需求,顺应变化,快速复盘和迭代,在面对用户中去实验和迭代,是最有效的路径。
成功的企业往往因为这三点非常清晰,找点找的很准,上下达成一致专注地向前发展就很容易成功;而失败的企业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最终要去到哪里,或者知道方向但没有路径,有了路径却不具备快速反应和迭代的能力而最终失败。真正的大成者都是在战略思维、战略发展和战略布局上有更优于其他企业的行为,所以,战略在创业时代不是不要了,而是让真正的优秀创业者在创业成长中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
2、创业时代做战略与过去有何不同?
今天做战略确实和过去的战略有所不同,列举几个明显的不同:
1)由竞争战略转变为需求战略。过去制定战略大多基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看清楚竞争格局,不让对手攫取蛋糕的份额是关键,但是今天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用户需求,战略的起点从竞争转变为价值,就是你如何能够找准用户的刚需,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价值。
2)由静态战略转变为动态战略。过去战略是固定不变的,在确定战略之前想清楚,一旦确定就几年不变,一直到把结果做出来。但是今天的战略除了愿景使命价值观之外,包括主营业务、产品组合模式、盈利模式、实施路径都可能发生变化,你需要根据外部变化来确定之前的成功模式在现在是否还行得通,要不要变,是否存在被颠覆的危险,如何让自己能够顺势而为、快速反应。所以,如何在愿景之下建立动态战略和战略管理是新时代的挑战。
3)由老板战略转变为大家战略。过去战略决策过程都是企业自己内部的事,通过行业分析和自身能力分析,加上管理层的讨论,一把手的直觉来决定方向和打法。而现在则是大数据分析驱动决策,用户数据、生态圈内相关合作机构数据都将影响战略的走向,而决策过程只听自己的已经不可能了,老板也需要直面客户,保持对用户高度的敏感度和敏锐度;老板就是第一产品经理,只有匹配用户需求并持续超越用户需求的决策才可能获得成功,所以战略不再是老板和管理层自己的事,而是结合用户、合作机构、技术大拿等共同的战略。
3、创业时代还需要管理吗?它与过去发生了什么变化?
管理在任何时代对于与任何企业来说都需要,但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确实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的管理还是一把手或者管理者为主导的管理,龙头在企业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战略是一把手和高管团队的事,其他人主要就是分解目标和执行到位,而互联网时代则强调掉小组织、强个人的做法,很多有效的创新往往都在内部通过灵活的机制产生。传统企业强调的是1+0+0+0…..,它的效能在于前面的那个1,如果1错了,后面的0也都变得无效,所以传统企业中强调作为龙头的决策者一定要想清楚,把方向和目标定对,做正确的事,而后面那些0就是执行到位,把事情做对,大家行为的规范性和组织规模下的效率是关键。
而互联网时代更像是1+1+1…..,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创造者,你所做的管理不再是管控和监督,而是激发和连接,你不是要去把人磨平搓圆,把特立独行的找出来赶出组织,而是要把特立独行的人找出来让他们的特别之处更为发光,让每一个可能独特的观点发光,你所做的管理只是进行必要的风险管控和留住他们,让他们觉得你的管理不是妨碍而是助力。在传统企业,大量信息只需要管理层知晓就可以了,员工不需要了解太多为什么,只需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管理的关键词是效率、效益、有序。而互联网时代,公开、透明、分享、保持创新、连接成为内部管理的关键词,有序变成了适度混乱中的恰当有序。
4、创业时代需要职业经理人吗?还要强调职业化和流程吗?
什么是创业阶段呢?我理解不单纯是初创期,还有过了生存的发展期一样是创业。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是什么?专业、规范化、严谨的逻辑思维、丰富的管理经验、优秀职业素养和操守。职业经理人的代表诸如杰克韦尔奇、格鲁夫等都为企业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创业时代之所以有这样的质疑,是因为出现了很多的草根英雄,他们相对草莽、相对屌丝、不按常理出牌、随时准备颠覆,而且在创业时代,面对一群不按常理出牌、没有经过规范化训练的颠覆者,由职业经理人操盘的大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变得迈不开脚步,被严谨的思维、流程和职业的惯性拌住了阵脚,反而输的几率更大。
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职业经理人、职业化和流程建设,当企业小的时候,可以通过熵增现象促进活力,当企业大的时候,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职业化建设,企业很难获得进一步的突破。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请来原GOOGLE的桑德伯格来做COO,腾讯的马化腾请来麦肯锡的刘炽平来做总裁,阿里巴巴的马云和职业人CFO蔡崇信的结合,都使得企业在草莽的基础上有了稳健而快速的突破,不仅管理基础更扎实了,企业的视野和格局也有明显不同。所以职业经理人在创业时代一样非常重要,职业化和流程仍然需要。
只是在互联网时代,职业经理人要更加灵活和柔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首先适应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自己的职业章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匹配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建立起既保持创业期的创新力和快速反应,又匹配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助力创新和规模拓展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体系。创业时代职业经理人切忌生搬硬套,把原有企业的惯性管理思维和流程体系强行植入互联网企业,而是在了解互联网企业的运作规律、管理文化之后进行有序的管理体系建。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如何在建立有序规则之下允许适度无序的产生,在激发活力和制定规范流程之间建立平衡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
5、产品驱动型企业如何转变为用户驱动型企业?
其实更准确的提法应该是如何从产品运作型向用户驱动型转变,因为产品驱动和用户驱动并不矛盾,恰恰相反,现在大成的公司哪个不是靠杀手级产品成功的,哪个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呢?二者往往是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苹果、facebook、google、特斯拉,到国内的BAT,小米,360,搜狗,今日头条、美图等等,基本上都是靠极简单的一款或者几款产品,或者说靠产品外壳下的应用抓住客户的,而应用说到底还是产品,这个时代不是产品削弱了,而是更加强调产品的时代。只有在产品做得足够有吸引力和黏附力,才有可能在拥有庞大客户群的基础上发展平台战略。二者不是谁转谁的问题,而是用户导向的产品驱动模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其实是大多数传统行业习惯自己主导产品特性,以运作的模型规模化量产和销售,整个业务链的推进都是以产品运作为主导,没有充分把握客户需求,没有请客户充分参与到产品的运作链条中,而面对互联网时代得用户者得天下的状况,所以才有这样的疑问。
要从传统的产品运作型变为用户驱动型企业,有几点建议:
1)放弃满足所有人的想法,像创业公司一样抓住最初的或者最优质的用户,致力于不断提升这群人的忠诚度和重复购单热情;
2)公司的考核指标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更改为用户指标为核心;
3)从酝酿产品的阶段就让用户参与,在业务链条每个环节都让用户与企业共舞。
6、雷军的七字诀是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精髓吗?
我要想问小米模式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将雷军的七字诀:专业、极致、口碑、快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根本的特征。我想说,这7个字其实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你把这七个字放在华为身上,同样非常的契合,华为就是以高科技、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在华为基本法中就强调了专注,做减法而非做加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华为都是追求极致的典范,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早已经成为华为的战略理念,从任正非到下面每个员工考核的重点都围绕客户展开,华为人深知活下去只能靠客户,而关于快这一点,看看华为的荣耀就知道了。所以这7个字其实是以技术导向的产品型公司取得成功的共性,并非小米一家开始。但是掌握这7个字确实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你基本上是玩不转互联网的,而具备这些特征的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同样加速发展,比如华为。
7、目前这么多家企业谁家的模式最好?
比较看好华为、腾讯和小米,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真正以用户为核心的,都在混乱和各种挑战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和秩序,虽然这些模式和秩序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这个摸索的过程却很难复制。
华为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利益分享机制,光学利益分享很容易,但能把利益分享机制和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结合在一起很难学习,不仅如此,将客户至上这么多年持续植入每个员工心中,一个智商高的优等生还天天120%的投入努力,还知人性勤律己在用户面前把自己低下来,这个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腾讯则是建立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开发系统和基于用户流量的产品验证系统,非常之强大,它是从上到下的一种价值观,每个员工都非常清晰应该怎样去做产品和好的产品应该是怎么样的。除了产品之外,腾讯还让人看到了他不可限量的格局和张力,比如在3Q大战之后的自我反思,最终选择开放;比如在内部建立赛马机制,用微信去做QQ的自我颠覆者和挑战者,如果这样的格局和张力变成一种企业文化,那这个企业是很了不起的企业。
小米最近特别火,大家都在学,但是建立用户驱动的业务模式相对容易,建立用户驱动的管理模式不容易,从内部形成用户和员工自传导、自驱动、自考核,做到真正的用户参与决策,做到一群铁杆粉丝愿意长期跟你一起玩一个“自己的”品牌,这个是很难的事情。
华为解决了一个企业内部1+1+1…的布局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问题,小米解决了企业与用户之间1+1+1….的布局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问题,腾讯有可能解决了企业内部、企业与用户、企业与生态伙伴之间1+1+1. ….的布局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他们目前只是时间问题,剩下的就是做加法一直加下去。在同样做硬件产品上来说,华为可能还更厉害一些,因为华为在技术上非常强,产品可以迅速跟上,小米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产品保持持续的优秀,在把用户需求用产品语言表现出来的同时如何超越期望。
8、除了BAT,下一个大成者可能在哪里?
目前,感觉国内真正体现大家情感的东西还没有,不管是发烧还是情怀,都还是一种由男性主导的基于功能和应用的开发,而最能体现大家情感的是什么呢?至少能把最感性的女性都变成铁杆粉丝的东东,就跟在国外排长队买LV,GUCCI的中国女性,让她们花钱也浑然不觉,还生怕买不着。能不能有一个电子产品能够做到这一点?乔布斯为什么选了库克,因为他既懂男性又懂女性,在追求上极致,在情感上细腻,在男性体内是一颗柔美敏感的女人心,这和苹果做最好的产品、让男人女人都爱的诉求非常一致。中国目前还没有看到这类产品。美图秀秀推出的一系列应用非常好,接下来要看它的模式和格局了,能不能走出应用做成一个生态链,做好长远的战略布局。直觉上,下一个大成者一定有一个是从女性发烧友切入的,以击中女性情感需求来取胜的。
另外,未来的世界突然加快了走近的速度,虚拟和现实也许会很快变得界限不清,通过ARVR,让大家穿越时空、穿越国度变的可能,我在不在这里,这是不是我,这么基础的问题将会变得不重要了;通过AI,让人可能通过芯片变成通过仪器操控的“机器”人,让机器人增加虚拟的情感模块变成能自我感知和创造的“人”,人是不是人这样很伦理的问题会变得不重要了。这很可怕,但是它也许真的会发生,所以下一个大成者一定有一个是让这个真实发生的,配套的另一个大成者是解决发生这些现象之后解决相关问题的人。
9、如果用几个字形容互联网时代的特性?
连接一切、用户思维、社交化营销、大数据、失控与平衡、国际化、布局未来。
10、如果用几个字形容创业时代的特性?
同上,再加上:往最小处做,做成大市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